-
中國對歐讓步太多?與世界融合符合中國發展利益
毫無疑問,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對於中歐雙方是雙贏。這是繼RCEP之後對世界經濟又注入了一針信心穩定劑。外部世界越不確定、競爭越激烈,我們恰恰應該要更加開放,而不是用封閉對待競爭。[全文]
-
RCEP為歐盟敲響“警鐘”?反而促進中歐談判
RCEP為歐盟敲響“警鐘”?歐洲即將聯美抗中?實際上,中歐投資協定簽署已進入倒計時,之後將是更重大的中歐自貿協定。RCEP其實正面推動了中歐談判。任何話題在歐洲都會有各種“嘰嘰喳喳”的聲音,我們無需過分解讀。[全文]
-
現在輪到中國談“思想” 了嗎?
一些網友認為現在還輪不到提“思想的中國”。歷史或邏輯上,不是必須等到經濟發達了,才有資格產生思想、談論思想,這是“庸俗決定論”。“中國”一詞包含幾千年的思想文化資源,它就在那裏,只有我們對其“自覺”與“不自覺”的問題,我們“不自覺”,不等於中國思想就不存在。[全文]
-
歐盟一體化阻力重重,何來“全歐一致”對華政策?
在歐盟內部,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各國的訴求、追求不一樣,背後是利益或利益的輕重緩急不一樣。歐盟從15國一下子擴張到25國,是不是急了點?這不是一體化意義上整合,而是擴張。無疑,一體化就受到來自內部的阻力,還怎麼“全歐洲一致”的對外政策和對華政策?[全文]
-
歐洲一體化仍在進行,對華問題並非和美國穿一條褲子
英國外交一貫喜歡“獨樹一幟”,遵循的是務實的實用主義。德國並不希望歐洲多國各自為政,而是主張歐洲實行統一的對華戰略。而認為歐洲站隊是該選中還是選美的想法,不夠客觀,因為歐洲有自己的定位。[全文]
-
歐盟主席最頭疼的事,中國兩千多年前就解決了
“18世紀以來我們所知道的那個世界正在走向終結”,整個世界正在進入重新排列組合、重新洗牌、重新博弈的過程中。有人用了“西方之亂,中國之治”來形容中歐關係,雖然前景光明,穩定很強,確定性很大,但更大的確定性在於中國本身。[全文]
-
有人問我改革開放的經驗,我心中浮現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
《亞當·斯密在北京》問到,為什麼中國這個文明,1840年後看來氣息奄奄,100年後又站起來了?這是站在世界歷史的角度。我們作為第五大文明,是從延續5000年的文明走出來的,100年算什麼?那僅是歷史的一瞬間。[全文]
-
如何將中國的天下觀與世界觀打通?
今天的世界觀、天下觀不是簡單地去處理國際關係、雙邊關係、外交關係,而是用新的世界觀、天下觀去面對世界性的社會失範、政治失序、安全失控、制度失靈和精英失職,而面對這些“失”,也有所得,那就是我們正處在國際關係重建、國際秩序重構、國際規則重寫、國際治理重塑的歷史進程中。[全文]
-
中國道路不具有普世性?説反了吧
有人説中國特色僅僅是個案,沒有普遍性。其實一種發展方式跨越時間越長,覆蓋空間越大,包含的個體越多,它的普遍性就越強。中國在30年中實現了13億人口平均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最大的減貧、最快的人口流動、最劇烈的社會變遷,這都是中國道路成功且具有普世意義的明證。[全文]
-
中國婦女解放運動,是發展中國家獨一無二的
中國近代的這段歷史,中國婦女通過參加革命來獲得解放的運動,本來應該作為闡釋20世紀的整個女性主義或者性別平等主義的一個很重要的歷史和理論資源,但這樣一個資源,直到現在還沒有進入到社會科學的基本敍述裏。性別主義作為一種理論、一種方法、一種看世界的角度,是從實踐中來的。把中國實踐納入性別主義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全文]
-
中國復興的邏輯是什麼
中國不同於其他很多國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和社會主義性質。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認識路線,而只是在姿態上、形式上回歸,還是不能激活人民羣眾作為國家主人的那種力量。這種人民主體性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相得益彰,是中國道路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全文]
-
性別研究的幾個“陷阱”
許多做性別研究的人是feminists,我們在中國文裏把它翻譯成 “女性主義者”,甚至一開始還把它譯作“女權主義者”,但我1980年代去歐洲學習的時候發現有些男性教授也自稱是feminist,或者説是從 feminist的角度去研究社會性別,也用社會性別的視角去研究社會問題和社會變遷。也許feminist這個詞翻譯成“(男女)性別平等主義者”更準確。[全文]